南理工科化传承兵工精神铸就“雷战士”
发布时间:
2025-08-13 11:00
来源:
在南京市江宁区龙山脚下,一座始建于1986年的老厂静静矗立。在历经风雨的厂房内,“安全生产”的朱漆字迹如哨兵般坚守岗位,生产线则在智能系统的调配下平稳流转。这里是南京理工科技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原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307教研室),一家拥有纯正“校企基因”的民爆(民用爆破)骨干企业。近40年来,一代代“雷战士”在山脚下用坚守传承校企基因,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
校企基因: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
1986年,华东工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的一支科研团队带着国内首根导爆管和相关技术来到江宁区龙山脚下,与地方携手创办雷管厂,播下了产学研融合的种子。近40年来,从手写实验记录到智能生产线,经一代代科研人员与产业工人接力传承,让校企基因深深融入企业血脉。
翻开泛黄的档案,工整的笔迹记录着早期技术攻关的艰辛;老照片中,年轻的研究员在简陋实验室反复调试配方,老师傅手把手传授操作经验。现在,这份技术积淀已发展为省级创新平台,企业先后获批“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志着产学研协作迈上新台阶。新一代工程师在这里优化算法,产业工人熟练操控自动化设备,校企基因持续为行业输送创新成果。
近年来,该公司先后参与电子雷管行业标准编制,攻克起爆药无人化技术难题,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和省部级荣誉。刚下班的技术员、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殷召阳博士擦了擦汗,指着生产线说:“教授当年在课堂讲的案例,就是咱们厂解决过的实际问题。”
安全守护:日复一日地坚守
在该公司董事长刘露的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荣誉奖杯,而是整齐码放的安全报告和生产数据。他随手抽出一本,指着扉页上“安全生产第X天,今日产量达X发”的记录说:“这个数字我们每天都会重新核对确认,就像战士每天都要检查枪支弹药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
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者,刘露还在牵头制定班组安全管理办法,坚持领导班子成员走进车间参加班组会,坚持与工人们分享工作经验。“安全是1,其他都是0,没有安全这个1,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真正的安全不是写在纸上,而是要把安全文化刻进每个员工的骨髓里,让安全文化像空气一样。”在作业现场他对着安全管理人员严肃地说。
如今,该公司正以创新为笔、以需求为墨,在民爆领域描绘崭新画卷,通过持续迭代技术产品,让传统行业焕发时代生机,为民爆事业注入安全高效的新动能。
雷战士:在0.01毫米间追求极致
由于民爆行业与生俱来的高危敏感性,素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行业箴言。正是这种对工艺精度近乎苛刻的极致追求,才淬炼出该公司员工“雷战士”这一饱含敬意的称号。不久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深海炸礁雷管已实现产业化应用,这一成果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从陆地到深海,精准爆破的边界不断拓展。
走进车间,车间主任陶培培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精密仪器。他的工作标准是严苛的“误差不超过0.01毫米”,这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七分之一。“这活儿就像在拆解炸弹。”这位有着10年工龄的技术员扶了扶护目镜,嘴角扬起一丝从容的微笑,“但我们的使命恰恰相反,是要确保每一个‘炸弹’都能精准无误地完美起爆。”他笑着说。
这种追求极致的传统源自兵工精神的传承。每年新员工入职,第一课便是了解厂史,四十载风雨兼程,这片红色沃土历经沧桑,从校企携手到央企担当,书写了一部转型升级的发展史。刚入职不久的新员工说:“看到30年前老一辈工人们在简陋的车间里日复一日地手工操作,用双手诠释着‘龙山精神’的真谛,也让‘雷战士’这个称号显得如此名副其实。”
夕阳西下,龙山轮廓渐渐模糊。党员活动室里,“把一切献给党”的鎏金大字依然熠熠生辉。在这里,每一发雷管都是火工勋章里的忠诚印记,见证着“以民爆效国防”的庄严承诺。从手工配药到智能产线,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兵工人“把一切献给党”的赤诚初心。
(江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特约通讯员:杨凯桢)
(本站资讯、视频等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不保证内容有效性。本站所刊载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道、图片、图表、标识等,均受著作权法等法律保护,任何个人或者组织未经明确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摘编或利用本网内容作镜像,否则以侵权论。)
(审核:春风)
相关下载